精細動作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手功能的發展與經驗,影響人們的學習、生活自理能力、同儕互動等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我們透過動手的經驗累積,增加對生活的掌控與認識。阿昌是育成基金會機構內的一位服務對象,出生即雙眼失明,因此雙手成為他的眼睛來探索這世界。在接受基金會職能治療師持續服務的過程後,他逐漸學會利用雙手的優勢來幫助自己完成許多事情。
阿昌在機構的每日例行活動包括日常生活自理,如吃飯、喝水、上廁所…等,以及做他最喜歡的事-打中國結及繩結。阿昌從初到機構時,無法自己拿起水杯喝水或自己穿脫褲子如廁,凡所有日常生活自理都需要教保員協助處理,到近期只需要教保員在他身邊監督下,便可順暢的自己完成例行活動,像是可用手探尋到裝滿水的水杯後,拿起水杯接近嘴邊,再稍微傾倒水杯喝水;或可以手摸牆壁上的指引物,在有旁人監督下,自行走到廁所如廁。尤其,在教保員及職能治療師協助下,發現阿昌對將繩子打結有高度興趣後,現在阿昌已可以將中國結做得既完整且漂亮,線與線之間的空隙皆一致,不會有扭曲或漏打結的步驟。
阿昌之所以有逐漸的進步,包括了照顧者努力不懈的教導,同時也搭配了職能治療師提供的手部精細動作操作評估及訓練調整計畫。
職能治療師會定期在機構幫所有服務使用者進行手功能精細動作操作的評估,包括利用堆疊圓錐杯子、捏握物品、傳遞物品、串珠子或雪花片、投錢幣至存錢筒、使用曬衣夾夾物品…等活動,從中分析及觀察服務使用者的手功能各面向的精細動作操作能力,並將評估過後的觀察與分析結果,與機構主責照顧者討論,並統整照顧上的需求及考量,最後為服務使用者訂定個別化手功能訓練及維持計畫。
因此,對阿昌來說,目前手功能訓練計畫已讓他的生活品質維持著一定的水準。而隨著阿昌年齡漸長,職能治療師也持續依每年度重新評估手功能精細動作操作的能力,開始訂定以維持常用手功能為主的計畫,應映其退化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說,職能治療在機構內的手功能評估及提供的計畫服務是一項具長期且完整的規劃,最終主要目的即為在照顧者與服務使用者之間取得照護平衡,以達生活品質上一定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