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tv 王彥鈞 游昌樺 新北市報導

農曆春節將近,庇護工場無不把握機會,搶搭這波送禮商機。但大環境不佳,也讓工場經營不易,常見的糕餅、香皂、茶葉…等商品,不只要跟其他庇護工場競爭,還要跟網購與實體商店競爭。所以庇護工場也力求突破,不斷開發新產品,甚至不做常見的禮盒商品,專攻印刷,並藉由體驗印刷廠的活動,打開了知名度,也提升了業績。快速搓揉麵團,30位慈泰庇護工場的心智障礙員工,正忙著趕製各式香甜可口的手工餅乾。同時間,還有蛋捲一一出爐,全都是為了趕上農曆春節的送禮旺季。

 

看著員工們個個全新投入,心路基金會既開心他們能藉由工作找到成就感,但也坦言,由於員工都是心智障礙者,因此6名員工,就得配置一個講師在第一線指導,人力成本比一般麵包坊高出許多。從2014年經營到現在,成本只能剛好打平,因此開發不受節慶影響的喜餅禮盒,彌補淡季業績,成為經營的新指標。其實慘淡經營的不止慈泰,根據的新北市統計,市內4家烘焙類庇護工場2016上半年的營業額,就比同期少了1283萬,衰退將近兩成!而台北市也很艱辛,39家庇護工場2016上半年的淨利447萬元,換算下來,平均每間每月的獲利只有2萬4000元。雖然台北市長柯文哲自掏腰包買了五千元餅乾禮盒,但該怎麼另闢財源?成為庇護工場的新難題。

 

在配頁機前,耐心教導心智障礙員工馨慧,如何跟民眾進行互動。原本慈惠庇護工場專營印刷跟代工包裝,但為了打響知名度,2016年開始針對國中、小學生推出體驗印刷廠活動。旺季寒暑假,一個月就有高達15場以上的活動,持續辦下來,知名度大增,也連帶提升業績將近2成。不止業績成長,讓心智障礙員工能多跟跟外界互動,學習如何面對問題,也是另一收穫。由於整體大環境不佳,但庇護工場也只能咬緊牙根,還得靠著產品的獨特性,才能夠在面臨飽和的公益禮品市場,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資訊來源:https://video.udn.com/news/623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