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不友善、缺乏同理心,身心障礙者想找工作卻阻礙重重?財團法人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下稱育成基金會)成立於1994年2月,提供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導,而如今20多個年頭過去了,他們已協助成百上千位的身心障礙者就業,期盼他們有一技之長,能自力更生並融入社會。

正在工作中的身心障礙者,示意圖,非本文當事人(照片提供/育成基金會)

 

小武:缺氧造成腦部損傷 幸好在職場上遇見同理心

今年20歲的小武,出生時因臍帶纏住脖子,缺氧而對腦部造成永久傷害,讓他的外觀、行動、口語表達都跟一般人有些不同,在找工作的過程充滿困難,最後才在親友的推薦下來到育成基金會。

 

在經過多次評估後,就服員推介小武到某間連鎖咖啡店工作,主要內容是清潔環境、清洗碗盤等。初期,就服員會陪同小武一起工作,除了跟同事說明小武的狀況,也會針對小武的身體狀況評估哪些工作他可以完成,哪些需要跟同事協調。

 

例如小武的工作可能需要:把東西裝箱、封箱、把箱子搬起來,再放到其他地方,但對有「肌肉張力高」問題的小武來說,後兩項動作有執行的困難,因此就業輔導員就會跟主管、同事溝通,讓小武避開,但可以配給他比較多前兩項的工作量。

(編按:一般人在拿杯子的時候,可以輕鬆把杯子握起來、舉起來,再慢慢放下,但對「肌肉張力高」的人來說,肌肉的運動過於緊張或鬆弛,也就是拿杯子時會很用力地握住,但鬆手時卻是瞬間鬆開。)

 

然而就在小武逐漸適應後,咖啡店換了一個新店長,原本熟悉的同事也逐漸離職,新主管開始要求小武要做一些他比較無法負荷的事情,這時就服員便再度出現,協助小武建立新的工作流程,並重新與主管討論小武的工作內容,引進輔具使用,讓小武的工作更順利。(備註:如果公司聘請的身心障礙者需要購買輔具,來讓工作更順利,公司也不必擔心,這部分都有政府補助。)

 

正在工作中的身心障礙者,示意圖,非本文當事人(照片提供/育成基金會)

 

小花:思覺失調患者 因不擅面對人群導致就業困難

至於小花的情況則不太一樣。小花今年40歲,外表看起來跟我們沒有兩樣,但她其實是位思覺失調症患者(也就是一般所熟知的精神分裂),大約有20年以上的服藥史,自從十幾歲發病後,她一直都窩在家裡,長期接受家人的金援。幾年前,她終於決定踏出家門,開始找工作。

 

不過,從未接觸過社會的她,對於該如何找工作、找什麼樣的工作並沒有概念,所以她選擇到育成基金會,最終進入了某間大學的語言中心擔任行政助理。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利,充滿書香氣息的工作環境、活潑開朗的同事,都讓小花對新生活興奮不已。

 

但因為是第一份工作,加上小花長期未接觸人群,工作速度比較慢,此外不懂得人情世故、不善於面對人群,都讓小花感到手足無措。在多次與就服員的討論中,小花雖然一再表示想加強自己的專業技能,但一年之後仍然因為跟同事相處不融洽而決定離職。幸好在就業輔導員的協助下,她很快就找到第二份工作,加上之前經驗的累積,讓她開始能順利處理工作與同事間的問題。

 

家人支持、接受自己 是身心障礙者最需要的關愛

就業服務員的工作非常繁瑣,且每一個個案的狀況都不一樣,在職場面臨的問題及狀況也就變得更複雜,育成基金會就業服務督導王彤庠表示,在協助身心障礙者進入一般職場時,最大的困難其實是「社會大眾很少用同理心去了解」,此外身心障礙者能否獲得家人的支持,以及能否接受自己與別人的不同,都非常重要,因為在輔導個案的過程中,也有許多個案的家人無法接受自己的家人是智能障礙或精神病患。

 

在台灣有許多基金會致力於協助身心障礙者就業,但卻往往因為資金不足、拿不到政府補助而無法繼續提供服務,許多專業人員也因此失去工作,讓育成基金會支持性就業服務員林育萱大嘆:「我們在保障身心障礙者的勞動權與工作權,但誰來保障我們呢?」

育成基金會經常會舉辦「心智障礙者繪畫比賽」,讓身心障礙者發揮想像力,創造更多可能。(照片提供/育成基金會)


資料來源:https://www.taisounds.com/w/TaiSounds/stories_18100214013012437